lutz2046 发表于 2016-6-17 03:45:24

曹将:一个PPT菜鸟的成长轨迹





这个是曹将同学在广州PPT沙龙做的分享,主要内容基于上上周的博文《几件小事》。其实我更喜欢这个英文标题:PPT,the way to a better me。毕竟,如果这段轨迹只关乎PPT,那难免太过琐碎与无料,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附加值:一些人,一些指点和自身的改变。

回到正题。



2008年9月的思修课上,老师在介绍课程安排时候,要我们组成小组进行调研,最后在课上进行PPT展示。当时我不知道什么是PPT,就问何江,他说:“不就是吗?” ,哦!
可当时的我竟然还认为幻灯片是那种放一张纸在某方形亮块上,然后成形的过程。


而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展示发生在欣欣的英语课上。那时欣欣把课文拆分为若干部分,由全班去“认领”,之后回去准备PPT,课堂上展示给大家。记得当时在机房准备,打开 2007,看到“单击此处添加标题”就加入标题,“单击此处添加文本”就添加文本。码了一些字后看到旁边一女生也在制作:她在网上找到一张图,然后拖到PPT里,拉伸边缘就成了背景。哇,好炫!赶紧依葫芦画瓢,就成了上图所示的摸样。

最后的展示闹了个笑话,就是太紧张,以至于忘了点全屏播放的按钮,就在编辑状态下把内容讲完了。欣欣无语地说了句:“你竟然没播放就讲完了!”

虽然出了丑,但也并没有改过自新的冲动。一方面认为这个错下次可以避免,另一方面觉得其他同学的制作水平也都差不多,好看也就好看那么一点。直到之后转到实验班,遇见了罗然。


这就像长跑时候,你在一群人之中,大家一起以某个速度前进,不会有异样。但若前方还有个人影,拉开了你们一段距离。这时候你就会慌了,慌了就会加快步伐。
罗然就是那个人影。他的每次展示之于全部来说都是次享受,而他前面和后面的同学都会毫无意外地成为炮灰。
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我开始下定决心好好学学这个叫PowerPoint的软件。


学习过程的第一步是看书。现在自己都十分庆幸买书的顺序:小小的《PPT演示之道》主要讲思想,归纳起来就是“多不一定好”;杨臻(般若黑洞)的《PPT,要你好看》则在思想的基础上有了具体的实操,并且案例质量高、数量丰富;秋叶老师、包翔老师和刘俊老师的《说服力》则专攻于职场和演讲,强调逻辑。(注:这不是广告贴,下面这句话才是硬广:PPT荐书频道)

但是想必大多数同学都会有这样一种体验:看书时候感觉收获丰富,实操时候下不了手。当时也是这样,然后又去了各类博客上逛,具体有任务时候就模仿达人的作品,这样“盗版”多次之后,也会想要自己加点料,再然后又想再加点其他,竟也能形成自己的风格。


中途一次参加秋叶老师的PPT征集活动,作品幸运地入选,并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合作。这样一直做,并在博客里留下感悟,慢慢累积,竟也有了几十篇文字,几十个作品,也能因为PPT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。

在PPT的学习过程中,有一些相关经历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:其一是摄影,其二是平面设计。因为在班里担任宣传委员一角,平时需要拍拍活动照片,设计班级宣传海报,在这样的过程中对排版、色彩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



时间转眼到了研究生阶段。一开始以为这时候更多的是研究,而不会再有那么多小组展示了。可事与愿违,更多的PPT展示来袭。组队,内容商定,制作PPT,展示。如此往复,一年下来,突然有人说,曹将,你的风格变了!


刚开始还不以为意,但有一次重做职业规划PPT时候,看到了这个变化:
1. 内容上。以前的自己会特别强调“少即是多”;而现在的自己则会去想,如果听者仅仅拿到这份PPT,能否看懂。
2. 形式上。以前会放更多大图,以次来吸引注意力;现在则更多强调内容之间的逻辑链条,不求震撼,但求恰如其分。
我喜欢这个变化。因为人已经这个岁数了,再那么活泼打闹也确实太装嫩了。
总结这一路,有两点感触最深:其一是标杆的重要性,其二则是积累的必要性。


就像我没有来到中大,没有遇上现在的室友、同学和老师,自己的视野肯定还是会像本科那样狭隘。而在本科时候,如果没有进入实验班,遇上罗然,也不会下定决心好好地拼一下。


师父以前给摄影组讲课时有说过,提高摄影最好的方法在于走过多少路和看过多少书,而不仅仅是按过多少次快门。这对于PPT也是如此。毕竟,一切外化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外露。

最后,谢谢PPT,它让我成为一个better me。

northman 发表于 2017-3-4 11:11:48

我来了~~~~~~~~~ 闪人~~~~~~~~~~~~~~~~

godzilla 发表于 2017-3-4 11:11:48

很不错啊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曹将:一个PPT菜鸟的成长轨迹